育儿路上分歧多婆媳沟通讲套路
育儿路上分歧多婆媳沟通讲套路,祖辈对孙子辈的宠爱程度不容置疑,但是当媳妇和婆婆因育儿观念问题产生分歧,甚至关系闹僵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反思如何妥善化解矛盾呢,下面就来看看育儿路上分歧多婆媳沟通讲套路。
哎,说起老人帮忙带孩子这个话题,一定会有很多宝妈迫不及待想要倒苦水了。“我婆婆非要给才3个月大的宝宝喝米汤,气死我了!”
“公公经常抽着烟就抱孩子,直接说怕伤感情,委婉说根本听不进去,肿么办?”
“宝宝有些瘦,老妈天天劝我给孩子断奶,说人家喝奶粉的宝宝一个比一个长得结实!”
“孩子快2岁了,平常挺调皮的,他只要一不听话,婆婆就爱吓唬他,不是说叫警察抓你就是说送去打针,要不就说把你关外面不要你了,宝宝胆子本来就小,哎……”
虽说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只要牵扯上孩子的健康或教育,想必任何一位宝妈也不愿意迁就吧。
大家都在一个屋檐底下住着,总不能撕X闹掰吧?
怎么才能说服老人舍弃那些不太可取的经验,用科学的方法育儿呢?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但是,咱们也许能从中琢磨出许多诀窍,帮你完成说服老人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找出焦点
也许隔代育儿中的矛盾很多,再加上两代人在价值观上有差异、生活方式不同等等,造就了我们经常有“头大”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肯定是很难说服老人的,因为你不知道从哪儿“说”起。
先想想哪些是马上要说服老人改变的,哪些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忽略不计,哪些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有所改善。
分析之后,你就会找到问题的焦点,对此再继续“策划”下一个步骤。
妮妮4个月,妮妈要上班了,婆婆从农村赶来帮忙照看孙女。一个星期不到,妮妈觉得已经要崩溃了:婆婆每次喂妮妮喝水、喝奶后从不刷奶瓶,下次接着用,因为觉得又不脏没必要;妮妮的衣服和全家的衣服都泡在洗衣粉水里一起洗,婆婆说已经漂干净了;出去晒太阳时不给妮妮戴帽子,因为“晒黑了更壮实”。再加上婆婆做饭很不合口味,说话有口音,不爱洗澡换衣服……妮妈真觉得这日子没法过了。
在和宝妈的倾诉中,大家七嘴八舌地给妮妈出主意。最后妮妈决定:以后不让婆婆给宝宝洗衣服,自己下班洗;多准备几个奶瓶,让婆婆每次只用干净的;请小时工来做饭。
口音的问题没关系,据说这样还能帮助孩子发展语言能力。只要说服婆婆经常洗澡换衣服,出去晒太阳的时候给宝宝戴个小檐帽就OK 了。择清了这些“乱毛线”,想到只需改变两件事,妮妈也不郁闷了,信心十足地准备去说服婆婆。
2、建立信任
信任是说服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任何说服都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想要说服老人,要让老人对你有足够的信任。
大多情况下,老人总觉得我们还是孩子,不肯接受我们的育儿建议和方式。这时候专家、医生、育儿杂志以及老人周围和他同龄的带过孩子的亲戚、朋友,都可以被你巧妙地利用上。
另外,建立感情就更是建立信任的基础。感情好了,你很容易就能赢得老人的信任和理解,让老人逐步按照你的育儿方式照顾孩子。
逸逸不到3岁,平时由外婆照看。外婆最怕外孙生病,天气稍冷稍热都不带逸逸出门,什么泥啊、土啊更是不肯让外孙碰一下。每到周末,逸逸的爸爸妈妈休息,都会带着孩子到处去玩。不仅是去游乐场,也会带他去野外露营,去海边挖沙子,每次有同学、朋友聚会也会带上小家伙。
但是对此,逸逸的外婆却很反对,觉得这是因为年轻的父母贪玩而折腾了孩子。确实,逸逸有时会因此生病。老人为这事儿和女儿生了不少气,甚至要禁止逸逸妈妈周末接走孩子了。
为此逸逸妈妈专门买了一些《怎么玩才能更聪明》之类的书和杂志放在家里;请自己当了儿童教育专家的高中同学到家里吃饭,当着妈妈的面边吃边聊多带孩子见世面、接触新鲜事物对孩子身心发展如何有好处。
还在一个周末特意邀请了一位妈妈很久没见的老同事带着孙女来家里客。那个小姑娘聪明活泼,品学兼优。当逸逸的外婆随口问老同事是怎么教育出来的那么优秀的小孙女时,老同事的一句“都是玩出来的”让逸逸外婆印象格外深。
自此之后,逸逸外婆对小家伙周末出去“疯玩”不反对了,自己也主动带着外孙到处去玩。碰到“对付”不了外孙的事,还会先给女儿打电话,或者嘱咐女儿找些书和杂志来一起“研究”。
3、双赢策略
如果只一味地向老人强调是“为孩子好”,老人就想:你们不就是我这么带大的吗,现在这样就能把孩子带坏了?!如果老人钻了这样的牛角尖,再去说服他的话会很困难。
要让老人体会到按照你的方法做既是为孩子好,又是为老人着想,是特别周到、体贴和可行的提案。
不过想做到这一点,需要你多站在老人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当你站在老人的立场上去想过之后,也许就不想再去说服他了呢!
如果你遇到的是强势的老人,还可以以柔克刚,利用博得同情的技巧达到说服他们改变做法的目的,让老人体会到是因为自己的让步而使你不再为难,他们会很有成就感。
壮壮快2岁了,一直由奶奶追着喂饭,这让壮壮妈十分头疼。正好有一次奶奶在追着孙子喂饭的时候被家具撞伤了膝盖,壮壮妈决定就借这个机会和婆婆好好谈一谈。
壮壮妈主要说的是婆婆年岁大了,身体也不好,总是这样满屋子追着孙子喂饭很辛苦;
又说了每次这样喂完饭后,老人自己也吃不好饭了,经常胃疼,让她觉得很心疼。
最后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其实让孩子自己吃饭他可能对吃饭会更有兴趣,能吃得更多,还能锻炼孩子的很多能力。
然后就提出让婆婆把孙子放在餐椅里,给他不怕摔的小碗、小勺让他自己吃,大人坐在旁边吃自己的饭,顺便给孩子示范的办法。
奶奶试了几次之后,觉得这样吃饭孙子好像吃得更多些,自己也省了很多力气,就彻底改变了追喂的方式。壮壮妈终于松了一口气。
4、把握时机
想说服别人,不能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应该注意察言观色,选择对方心情舒畅、精神状态良好的时机,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想要说服老人,这点更是重要。
如果在气氛合适的情况下,你的建议很容易被接受;要是时机不对,你的目的难以达到不说,很可能还反被老人数叨一番。
而且,记住,一定不要在孩子或者其他长辈面前和老人争辩,那是最不明智的选择。
童童有点儿害羞,爷爷却偏偏喜欢在人面前“展览”孙子。可是一旦遇到孙子没有按自己的意愿和别人打招呼或者背唐诗,就又很生气地数落孙子。结果就是导致小童童更加害羞和怕见生人。
童童妈妈几次看见这样的场景,一直想找个机会告诉公公:如果不勉强童童,让他在旁边看一会儿的话,孩子反而会主动地和别人打招呼。
一次爷爷多年未见的老战友来访,爷爷太兴奋了,只顾得和战友聊天,忘记“展示”孙子了。童童呢,则在熟悉了客人和现场气氛后,主动地拿起一个大苹果送到客人手里,还跟客人有问有答。客人一再夸童童有礼貌,童童很兴奋,爷爷也觉得格外有面子。
等送走了客人,趁着爷爷还处在兴奋状态的时候,童童妈妈赶紧把早想说的话和公公沟通了一番,并且以刚才的情况做了实证。爷爷欣然接受了童童妈妈的提议。
不知道以上策略是否得你心?但愿你能做一个说服高手,和家里的老人和平共处。
如果说不“服”的时候索性就别说了,自己多干点儿活儿弥补他们照顾孩子上的不足;自己多用些心在孩子身上,以此来纠正老人在教育上的偏差。
得到双倍照顾、呵护的孩子会更健康快乐地长大,这就足够了。
1、妈妈做孩子的“重要他人”
因为自己没有办法,而不得不让老人帮忙带孩子时,著名的亲子专家林文采博士说:
“妈妈必须要准备好的态度是:全部听老人的,一切以老人为主,要不然你就自己养,可以不必理会别人的意见。”
如果妈妈不能舍弃事业、金钱,不能自己带孩子,还要求老人这样那样,那就是妈妈不讲理,她的愿望也很难实现。
妈妈需要肯定、感恩婆婆,和老人建立好关系,老人也可以慢慢学习一些新观念。
再者,妈妈不必太焦虑老人的做法会影响孩子,只会不触犯底线,例如教孩子偷东西、骂人之类的'。
妈妈才是孩子的“重要他人”,也就是说孩子受妈妈的影响最大,就算老人不对,影响也有限,而且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他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从小他就需要学会面对不同的人。
如果妈妈事事非要按着自己的想法来养育孩子,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带。
2、和婆婆保持一碗汤的距离
在婆媳相处中,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清楚和明白,婆婆就是婆婆,不是妈,儿媳妇就是儿媳妇,不是女儿。
在婆婆心中,儿媳妇肯定没有儿子和女儿重要,有了这样的认知,婆媳相处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我们自己擦亮眼睛,千挑万选的老公,在婚姻生活中都有过无数次想掐死对方的时候,更不要说相处没几天的婆婆了。
她不符合你的预期实在太正常了,所以不要对婆婆抱有很高的期望,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没有期望,反而知足常乐。
婆媳相处保持一碗汤的距离,既拥有自己的空间,又不失亲密的距离。也就是说,上下辈探望彼此时捎带一碗营养补汤,送到牵挂的人那里汤没有凉,刚刚好。不过热也不会过冷,在需要的时候,很快就能把温暖传递给彼此。
3、不带有情绪的沟通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对方是怎么感受的。我们要永远记住,沟通在亲密关系中是最重要的。”
沟通是心灵的桥梁,疏通障碍,清除误解;沟通是治愈的良药,化解冲突,抚平伤痕。
所以,婆媳之间有矛盾、摩擦时,一定要及时、敞开心扉的沟通,为了共同的那个男人(老公儿子)也能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但是沟通需要技巧,最忌讳的就是带有情绪的沟通,这会让对方感受到自己被攻击。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沟通过程中,如果我们以你,你们开口,通常会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是被指责的。对方听到“你”字开头,下意识的就会把自己和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而攻击自己。
婆媳关系是一堂婚姻必修课,找到智慧的处理方式,婆媳关系也可以从阻力变助力。
挑剔不如包容,挑事不如理解,多年媳妇终会熬成婆,谁都不容易,希望婆媳都能和睦相处吧。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