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文阅读技巧
中高考绝大部分内容考核的是各种课外的阅读理解:课外现代文的阅读,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初中现代文阅读技巧,希望大家喜欢!
一、现代文中的写作手法
(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更生动形象。
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描写生动形象。
借代:以特征或部分指代整体,例如“绿肥红瘦”,“红领巾在植树”。
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
反复: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
(二)表现手法(艺术特色)及其作用:
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反衬: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文章曲折有波澜。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或强化感情,更集中的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渲染、烘托:渲染景物氛围,烘托人物情感,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反语(反讽):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二、现代文中的表达方式:
叙述(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说明: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引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议论:议论文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有举例/事实论证;道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一)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增加真实感,使文章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和对话,拉近与读者或对话者的感情距离;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比较直接的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客观叙述。
(二)叙述顺序:
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的进行叙述。
倒叙:突出事件的结局,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为下面写起因作铺垫。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富。
(三)抒情方式/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四)描写(考试重点):
①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生动想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准确传神,形象鲜明)。
侧面描写:(不直接写人或物本身,而是通过他人对主体的.感受从侧面来突出主体的特征)。例如:描写观众惊叹的样子,可以侧面表现出演员技艺高超。
②环境描写:(或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
①照应前后文、标题;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或性格形象心理等);
③衬托(正衬、反衬)主要对象;
④突出主题,深化主旨;
⑤交代人物活动背景或时间、地点等;
⑥为下文的具体内容作铺垫;
⑦推动情节的发展。
三、文本语言的理解与鉴赏
(一)鉴赏语言的具体鉴赏角度
用词、句式:如叠词、拟声词、动词、形容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短句结合等
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二)语言的特色与风格(了解):
平实自然、华美绚丽、语化/地方方言特色(较多使用生动活泼的口头用语):生动形象(运用较多修辞手法)、幽默讽刺:(语言风趣、使用反语)
含蓄深沉(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是通过它物或对比委婉表达内心情感):
(三)句式鉴赏:
按句式整齐与否分:
①整句(排比句、对偶句、对仗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
②散句:使语句灵活自然,富于变化。
按句子长短分:
①长句: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条理贯通,气势畅达。
②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
(四)标题、句子或某些语段的作用(内容、结构、表达效果)
内容作用:点明中心事件(概括具体内容)、表达情感、主旨;点明事件背景或时间地点人物等,写景句描绘景物特点,写人句塑造人物形象。
结构作用:作为线索(具体某一名词),贯穿全文,首尾呼应,总结全文,为下文具体内容作铺垫,照应(标题、开头)
表达效果的作用:情节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兴趣,内容充实,文章更诗情画意,文学色彩浓厚。也可从写作手法等方面分析,作用有生动形象、设置悬念等
(五)重要词语、语句、标题或内容理解
1、扣住文本主旨,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2、把握一语双关和象征手法,从表层、深层两方面理解。
3、深层含义要迁移适当,理解到位。
4、若有写作手法一定要点到。
5、课外加强阅读,提升文本感悟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