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流感病人如何照顾你必须知道的护理知识

流感病人如何照顾你必须知道的护理知识

时间:2024-09-09 20:41:47
流感病人如何照顾你必须知道的护理知识

流感病人如何照顾你必须知道的护理知识

流感病人如何照顾?你必须知道的护理知识!对季节性流感相信大家身体体抗力差的都体会过,对于流感的小知识你知道多少,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流感病人如何照顾?你必须知道的护理知识!

  流感病人如何照顾你必须知道的护理知识1

流感的症状有哪些?

流感患者通常体现为起病速度快,并伴随一定程度的发热,部分患者可能体现为高热(39度以上)同时通常还便随有怕冷、发抖、头痛、肌肉酸痛、四肢无力、食欲不振等现象。常有鼻子不通、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表现。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的症状与普通感冒大致相同,但其发热程度会更高。流感重度患者,会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表现。

流感来了应该如何护理?

流感症状出现后,应该及时就医。听从医生建议,发热患者应该在遵从医生的嘱咐下使用退烧药。切记,退烧药不可服药过多,以免导致退烧过于激烈,从而引发的脱水等副作用。流感患者应当积极补充水分,可在水中加入适当的盐分。对于纸巾、呕吐物的处理,动作要迅速,注意及时清理和丢弃,丢弃时应注意要将垃圾袋扎紧。饮食应当注意不要食用味道过于辛辣的食品,根据具体情况补充食用半流质食物。

流感该如何预防?

每年定期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流感的手段,接种疫苗可以十分有效的降低患病的风险。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习惯和卫生习惯也是可以有效预防流感的手段。勤洗手、注意室内通风、室内家居定期消毒清洗、流感爆发的时期避险去人多拥挤的地区。如有特殊情况切记要戴口罩、回到室内应当马上清洗。家中如果有成员患有流感,应该快速隔离到单独居室内。接触患者的时候切记要注意个人卫生,戴好口罩。

  流感病人如何照顾你必须知道的护理知识2

个人防护:

如果家里已经有了流感患者,有条件的家庭最好将患者隔离在一间居室内,选择身体抵抗力强的人接触患者,接触患者前一定记得戴好口罩。护理结束后一定要用流动水洗手,没有洗手前,不要乱抠鼻子、眼睛。如果特别需要抠鼻子、揉眼睛,可以借助消毒的棉签。

居室消毒:

室外空气良好的情况下,加强室内通风,避免空气对流,每次20——30分钟;室外空气差的情况下建议使用室内空气净化装置,地面、家具、门把手、玩具等都可以用0。3——0。5%的84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20——30分钟后清水冲洗。

餐具、毛巾等消毒:

患者的餐具、毛巾、牙具要独立自己一套,单独放置,待疾病好转后更换新的牙刷、毛巾。患者使用的床上用品、衣物及时更换。

发热护理:

流感症状之一是发热,而且往往是高热。37.5——38℃为低热,38——39℃为中热,39℃以上为高热,低热和中热可以采用物理降温,可以用30%酒精进行擦浴(有皮疹和酒精过敏者禁用。如果家里没有酒精,使用白酒加水替代)。擦拭患者的颈部、腋下、腘窝及四肢,小儿可以用温水擦拭。高热患者应遵医嘱使用退烧药,退烧药不能频繁使用,以免造成退热太过激烈,引起脱水。再有,多卧床休息,要积极补充水分,温水、果汁水等,也可以在水中适当加入一些食盐。服用抗病毒药或抗生素治疗期间,小儿会有轻度腹泻症状,要保持肛周清洁。

纸巾、呕吐物的处理:

注意咳嗽要用手遮挡,沾有患者痰、鼻涕等分泌物、呕吐物的'纸巾要用塑料袋扎紧,及时丢弃处理。

饮食护理:

流感患者食欲差,多饮水,要补充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热汤面片、面条、粥,水果等,少量多餐,不吃生冷辛辣饮食。

病情的观察:

不少患者出现反复发热、二次感染,有的家里5岁以下孩子、65岁以上老人、有基础病或怀孕孕妇、身体肥胖的人也不幸中招儿,需要家人特别留心这些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热患者每4小时监测体温变化。如果高热不退、精神差、呼吸困难或原有症状加重等,就要赶紧上医院,不能在家耽误了。

预防流感必备知识

世界卫生组织网站首页关于流感的核心知识要点:

流感是一种病毒性感染,主要影响鼻、喉、支气管,并偶尔影响肺部。感染通常持续约一周,特征是突发高热、肌肉酸痛、头痛和严重不适、干咳、喉痛和鼻炎。

通过染病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和微粒,病毒很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在季节性流行期间,流感往往迅速传播。

多数染病者在一至二周内康复,无需进行医学治疗。但是,对幼儿、老年人和患有其它严重病症者,感染可根据内在情况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肺炎和死亡。

流感由什么引起?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对人类危害较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按其核蛋白和基质蛋白分为四个型别:甲型(A型)流感病毒(H1N1、H3N2亚型等)和乙型(B型)流感病毒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丙型(C型)流感病毒仅呈散发感染,丁型(D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猪、牛等且未发现人类感染。甲型流感病毒根据病毒表面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蛋白结构和基因特性,可分为多种亚型。目前,发现的HA和NA分别有18个(H1—18)和11个(N1—11)亚型。

得了流感有哪些症状?

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

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

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

怎么判断是否得了流感,诊断方法是什么?

流感的症状是临床常规诊断和治疗的主要依据,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流涕、鼻塞、身体疼痛、头疼、寒颤、疲乏、腹泻、呕吐等症状,可能患有流感。但由于流感的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易与普通感冒和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相混淆。流感确诊有赖于实验室诊断,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培养、抗原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得了流感要怎么治疗?

轻症感染者可自行居家隔离,保持房间通风。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持续高热、伴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神志改变、严重呕吐与腹泻等重症倾向,应及时就诊。孕妇、儿童、老人以及慢性病患者感染流感后更容易产生重症,应当及早就诊。

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流感的有效治疗药物,早期尤其是发病48小时之内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能显著降低流感重症和死亡的发生率。抗病毒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流感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其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常见潜伏期为1—4天(平均2天),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一般感染者在临床症状出现前24—48小时即可排出病毒,排毒量在感染后0。5—1天显著增加,在发病后24小时内达到高峰。

如何预防流感?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的有效治疗药物,早期尤其是发病48h之内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能显著降低流感重症和死亡的发生率。抗病毒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包括:

勤洗手;

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

出现流感症状后,咳嗽、打喷嚏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然后洗手,尽量避免接触摸眼睛、鼻或口。

家庭成员出现流感患者时,要尽量避免相互接触,尤其是家中有老人与慢性病患者时。

当家长带有流感症状的患儿去医院就诊时,应同时做好患儿及自身的防护(如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中出现流感样病例时,患者应居家休息,减少疾病传播。

如果自己得了流感,怎么防止感染到别人?

日常注意事项: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场所、避免相互接触;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经常用肥皂和水洗手;对被流感病毒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

在家休息、尽量避免外出:在不应用退热药的情况下退热至少24小时后方可外出,确需外出时要戴口罩,经常洗手防止接触传播。

哪些人容易得流感?

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具有高流感并发症风险的人群有儿童、老人、孕妇、医务人员、患有哮喘、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

季节性流感和流感大流行有什么区别?

季节性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已知的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丁四种类型,引起季节性流行的是甲型(H1N1亚型和H3N2亚型)和乙型(Yamagata系和Victoria系)流感病毒。

流感大流行:是指当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或旧亚型重现,人群普遍缺乏相应免疫力,造成流感病毒在人群中快速传播,从而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行。

儿童为何更容易感染流感?

学校、幼儿园作为人群密集区域,常有学生集体感染流感的现象,儿童更容易感染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托幼机构为集体场所,儿童在集体场所中聚集、接触密切,一旦有流感病例,很容易就导致疾病的传播,出现更多病例;

第二,儿童自然感染流感病毒或疫苗接种少,体内预存免疫弱,对流感病毒的交叉保护作用较弱;

第三,儿童自身呼吸道较成人可能没那么发育健全,且自身免疫系统处于发育状态,容易受到流感等呼吸道病毒的侵袭并出现症状;

第四,儿童的个人卫生习惯也不太良好,不能完全做到咳嗽遮住口鼻、勤洗手等,造成疾病传播风险加大。

《流感病人如何照顾你必须知道的护理知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